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聚吉远话老城 探坚守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5-10-12 16:45:13                           访问次数:30次

聚吉远话老城 探坚守与传承

——王安濮《南大街最后的倔强》座谈会举行

青青草堂|文

        老物件唤醒岁月记忆,真心话碰撞城脉思考。2025年10月8日上午,围绕王安濮书评《南大街最后的倔强——读〈一个人,一座城,37 年就做一件事儿〉印象》的读者座谈会,在吉远公司洹园总部暖心举行。此前通过“AY(安阳)民营经济研究会”公众号留言互动的读者代表齐聚,在吉远董事长王同保带领下探访《吉远创业42周年展览》,再以书评为媒畅谈南大街变迁与吉远坚守,让一场读者交流会,成为老城文化与实业精神的传承对话。

        当日上午10时许,读者代表首先走进《吉远创业40周年展览》展厅。玻璃展柜内,泛黄的早期营业执照、手写的经营台账、磨损的柜台抹布、记载“三不原则”的旧文件,以及吉远南大街创始店的老照片,瞬间将众人拉回岁月深处。“没想到一份台账都保存得这么好,这就是吉远‘实在’的见证啊!”“还有那一块旧招牌”“那一个个洒水壶”,读者们看到老物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感叹万千。王同保在旁介绍:“这些物件都是吉远的‘传家宝’,记录着从南大街小店到如今规模的每一步,也藏着咱安阳老城的商业记忆。”

        参观结束后,座谈会正式开始。众人以王安濮发表于10月5日的书评《南大街最后的倔强——读<一个人,一座城,37 年就做一件事儿>印象》为切入点,畅谈青青草堂(孙清海)人物传记《一个人,一座城,37年就做一件事儿》中王同保的创业故事。座谈会上,读者们热议书评中提及的“拒绝功利叙事”——孙清海未罗列吉远的营收数据,反而聚焦“37年无业务纠纷”“发票免检”“疫情保70% 以上工资”等细节,将王同保的“诚信坚守”与安阳商业文明深度绑定。

        “清海兄作品里说吉远用一块抹布改变临街店铺‘脏乱差’,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南大街买文具的场景,吉远的柜台永远最干净。”在南大街长大的王安濮分享道。另有读者结合今年国庆节南大街开街话题,认为吉远从南大街走出的43年,正是老城实业传承的缩影:“单靠旅游业撑不起老城命脉,吉远这样的企业坚守才是老城的‘筋骨’。”

        王安濮在座谈会上深情回忆了书评的创作由头:从计划创作一篇以南大街记忆为主题的散文,却又陷入苦思冥想的“困境”开始,谈及由《一个人,一座城,37年就做一件事儿》触发灵感,畅谈了创作思路打通后的畅快,于是,兑现了要写书评的承诺,创作出了《南大街最后的倔强》书评。

        王同保在座谈会上动情回忆:“当年在南大街开小店,就想着‘把文具做好,让顾客放心’,没想到一干就是43年。现在回头看,能成为安阳人的‘放心牌’,靠的就是‘不开假发票、不搞回扣、不搞有奖销售’的规矩。”他提及1998年企业改制时主动接下19名退休职工的往事,坦言“企业不是赚快钱的工具,得让员工有归属感”,这番话引发现场阵阵共鸣。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一篇书评的深度解读,更成为一次老城记忆与实业精神的传承对话。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老物件与创业故事,更深刻理解了书评中“坚守是城市活水”的内涵。正如王安濮在书评中所言,好文章能“照亮未来”,而吉远的坚守,也为当下城市发展提供了“守护实业根基”的借鉴样本。

        据悉,王安濮的《南大街最后的倔强——读<一个人,一座城,37 年就做一件事儿>印象》目前仍在研究会公众号热传,其聚焦个体与城市共生的视角,已引发众多安阳市民对老城文化与实业传承的讨论。

        诚如“臣本布衣2371”先生留言“希望在以后的南大街改造时,能按原样回复吉远文化用品店的原貌。”

        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附:《南大街最后的倔强—读<一个人,一座城,37 年就做一件事儿>印象》读者留言摘登——

       “leo”先生留言:方便的话,能不能联系一下,我想了解一下南大街吉远的位置和原来的建筑风貌,在修缮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也欢迎吉远回南大街

       “臣本布衣2371”先生留言:希望在以后的南大街改造时,能按原样恢吉远文化用品店的原貌。

       “寒烟”先生留言:单凭题目就令人眼前一亮,割舍不下,一读为快!

       “青未了”先生留言:非常高妙而精深的见解和评述,显示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思辩和别出心裁的章法,特别值得学习。

       “尚爱军”先生留言:清海老弟和安璞老师都是有才之人,一个专注于撰写人物纪实传记,一个一专多能,既教书育人,又兼任高级评论家。安璞老师评论清海老弟这篇王同保怎样把南大街文体专用商店经营成安阳知名老字号-吉远文具公司,无论从布局,谋篇 ,到修辞,点缀等都剖析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更能理解透彻,展开飞翔的翅膀去想象,更加有助于对清海老弟作品的深刻挖掘和更多新作品的期待。

       “快乐”女士留言:文章将个体命运与城市变迁紧紧缠绕,让单薄的故事有了老城的烟火气。

       “木叶”先生留言:很好的一篇文章,另辟蹊径,别有新意。

       “禅师【了了】”先生留言:蒙清海相邀,于一次饭局中与安濮结识,印度颇深。安濮庄重而不矜持,热情而不造作,怀才而不傲物,有成而不恃骄,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安濮评论淸海此文,洽如所见其人。既是对清海文章的评价,亦有诸多独见;既是文评解读,亦是创作蹊径,足见功力,足见品类,足见境味。

       “毕耕”先生留言:好文共欣赏,安濮评论详。一篇又读过,更知影响广。

       "废墟上的梦"女士留言::从立意、人物、精神面貌、写法结构等方面深度解读文章的同时,也升华了对南大街和老城文化尤其对吉远品质和王总人格的描写,立意角度均非常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文脉渔洋”先生留言:南大街开街,对安阳的老人和文化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一群安阳人用研学游学的方式来庆祝,孙老师和安濮兄细腻的笔墨,怀旧的思绪,描述一个企业在南大街的发展历程,这是对老城文化最好的注脚!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样的作品!

       “心宽贵如海”先生留言:王同保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创立的吉远公司在安阳能占稳脚跟,吉远在同类企业中是集办公与学习用品用具的骄骄者。祝愿吉远公司越办越好!

       “胜同学”女士留言:王老师总能精准的解读孙清海同志的文章。深厚的文字功底,总能带着我以不同的视角再去回顾,有新的感受。吉远文具比我大三岁,在我小学的时候,吉远二字感觉好神圣;公司选用吉远店合作,感觉好踏实;现在姑娘的文具都出自吉远店,感觉特舒心。一代一代的传承,人变了,大环境变了,购买能力变了,但吉远却从没让我们失望过。也感谢笔者写出我们不了解的背后的故事,我们安阳的故事!!!

       “九天银河”先生留言:学富五车的人物彼此欣赏敬重,强调知识共鸣。‌‌王老师的点评总是充满智慧,让人敬佩,有些人点评靠逻辑,王老师却靠才华‘碾压’全场,言词中肯,既能让读者受益,又能让文豪之间的距离拉近。佩服佩服!

       “奇客”先生留言:在红旗路店,紫微大道店,洹园店给湾湾的朋友买过国产钢笔用于收藏。

       “吉祥久远”先生留言:吉远文具于1983年8月开业,最初名称“文体专业商店””,位于南大街南段,南门东路口向南二十米路东。于1999年7月迁出老城。现在安阳市区有九家自营连锁门店,曾荣获安阳市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远字号入选安阳市知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2024年被评为首批“安阳市老字号”。

吉远南大街店原貌

王同保先生站在新南大街口会是怎样的思绪万千?

王同保董事长带领读者在吉远展览室参观

 

走进吉远   |   企业文化   |   公司动态   |   人力资源   |   直营门店   |   书记观察
地址:安阳市彰德路北端路西   TEL:0372-5979123   FAX:0372-59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