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个人,一座城,37年就做一件事儿

发表时间 : 2020-05-11 09:14:21  访问次数: 2076

      一个安阳人既陌生又熟悉的人。

      他,50年代出生于古城安阳,80年代初创建了一家商店,到2020年,37年初心不改,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他就是服务了千家万户,影响了几代安阳人的吉远文具创始人、董事长王同保。

      他花白的平板发型,不苟言笑,一脸刚毅,腰板直挺,走路生风……普通得就像一个邻家大叔。

      他领导的吉远公司,在37年的商业经营中,实现了业务往来无纠纷,用户消费无投诉,经营效益无滑坡,从来没有三角债……

      更令人称奇的是,安阳的行政单位到财政局国库中心报账,吉远公司开具的发票,免检!

      在安阳的商业领域,为什么只要讲到正规经营,就首选吉远?为什么正规经营就成为吉远的名片?甚至成为安阳市商业领域的城市名片?

      我试图走进王同保的内心世界,通过他37年的坚守,探析吉远的前世今生。

      

01.无奈选择中的奋进

      王同保生于1956年12月,原籍浚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母来到安阳。他在孩提时代的记忆中,姊妹们多,家境困难,生活艰苦。

      六十年代初,他的父亲患病失去工作能力,全家七口人仅靠母亲拉平板车养家糊口。

      王同保在家排行老三,上世纪60年代末,哥姐上山下乡了,母亲也积劳成疾,家里生活面临绝境。在这个时候,街道居委会为了照顾他们家,做了许多协调工作,为年仅16岁的王同保谋了一份工作—安阳市第二木器厂工人,以此贴补家用。

      王同保参加工作,对家庭来说是幸运的,可是对于刚上中学的他,却是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1972年12月的一天,16岁的王同保满怀喜悦的心情,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安阳南大街南端的安阳市第二木器厂报到上班。到工厂门口,看到一幅破破烂烂的景象,土路土院子,原木,板子,这里一堆那里一摞的,很原始的样子……他的心里一下子就凉凉的了,这和他想象中的工厂完全不一样,很想立马扭头逃离这个地方……

      王同保到木器厂当工人,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但更多地是无可奈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也知道这个工作来之不易,说到无可奈何,他说,那时候的工作关系,基本上是一定定终身的。人到工厂上班了,就必须将户口本、口粮本上交,街道就将这两项关乎一个人身份证明的材料全部注销,从此你成为一个企业的人。

      王同保从小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也是很有个性的人,虽然说他认准的理儿会一条道走到底,但是他不是认命,他也会顺势而为,做出变通。他认为,与其和改变不了的事儿较劲儿,倒不如将这个改变不了的事儿干好,干出个样子来!

      他将心里的烦恼一股脑儿抛掉,安心做他的电锯工、木工——这项工作是这个厂子里最重最累的活。他不怕,他在能够吃饱肚子后,就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干活的踏实劲儿,让老师傅们交口称赞。

      成为工人后,除了下班后跑到家里帮父母干家务,看书学习成为他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是班里的干部,既有一套管理方法,又酷爱学习,深得老师同学好评。王同保说,他这个年代出生的人,从小生活在学习英雄、弘扬先进的氛围里,雷锋,欧阳海,刘英俊,焦裕禄等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像海瑞、包拯,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那时爱看的书有《红旗谱》《青春之歌》《艳阳天》《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工厂里,他“为能识别环境和了解外部世界,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工作之余开始学习有关书籍。特别是马列选集、毛泽东著作以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专著……”(摘自王同保《我的自传》)随着所学知识的丰富,他内心里逐渐激起报国热忱,立志要改变这个落后的工厂,因此,他针对工厂的弊端,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但是却石沉大海,深感“报国无门”。他不服气,但是不沉沦,更没有破罐子破摔,他随时都在积蓄着力量。

      1977年,工厂来了位正直的老干部担任书记,“老书记对工人的体贴、对不正之风的痛恶,对企业的感情专注,对事物的敏锐判断,对问题的果断处置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方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崇高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优秀品格和处事原则。”(摘自王同保《我的自传》)

      随着他的学识不断地增长,阅历不断地丰富,领导也慧眼识才,1979年调他到财务室任出纳,1982年调他到供销科做采购员。随着岗位的变动,业余时间的充裕,他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专业书,社科类书,等等,可谓博览群书。作为采购员,出差是经常性的,在外头,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看书,若干年后,他只要去外地,逛书店就成为习惯。

      

02.扫出一片新天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返城潮,国家面临着解决这些待业青年的就业压力,各企业也都有任务,但是又没有那么多岗位,因此,在那个时期,各单位各显神通,纷纷开辟门路安排待业青年。

      一个安阳人既陌生又熟悉的人。

      1983年5月,位于老城南门口的市第二木器厂决定开办一家商店,卖自己厂生产的乐器,兼营文化用品,以此安排待业青年。在确定商店负责人人选时,王同保放弃既舒适又有油水的采购员工作,向领导毛遂自荐,担当起负责商店经营的重任。从此,在这个商店里,他既是负责人,又是法定代表人,既要承受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重担,还要为五六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前途负责。

      王同保主动接受挑战,他自信“走出了工厂的围墙,同时也迈进了事业的新天地。”(王同保《我的自传》)

      王同保说,那时候刚进入商店,自己就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一门心思在商店。

      面临着安阳国营大型商场,想着要改变小商店的劣势。

      王同保去过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大街,看到那里的商场窗明几净;回头看那时候的南大街,环境卫生差,沿街门店无论是墙面,还是窗户玻璃,都是灰头灰脑的。他决定要改变这一状况,让人们对自家商店刮目相看。

      王同保说干就干,制定了商店卫生制度,并书写上墙。

      他还在如何打扫上下了一番功夫,他说,如何做到洒水像雨露,扫地使匀劲儿,一块抹布用八面,三桶水打扫一次卫生……他都一一示范。

      商店卫生最基本要求一天四扫地,每周一次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户和门,尤其是室外,每次打扫不仅自家门前要扫净,还要向左右延伸多扫五六米,向前扫到路对面,既要扫前洒水,又要扫后洒水……

      临街门店每天坚持打扫卫生,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人不理解,为此还迎来了诸多行人的驻足观看,一时成为南大街的一景,奇葩的是还有人要找经理问个究竟。王同保说,商店与安阳内衣厂毗邻,那时候,内衣厂许多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都来自上海、无锡等地,应该是很有见地的了,但就是他们中有人非要找经理,感叹这里的卫生不亚于沿海大城市。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时间不久,文峰区爱卫会还为商店送来了锦旗,此后,只要有活动,商店就成为爱卫会的样板。

      一时间,“地光、柜净、玻璃亮”成为商店的一大特色。

      怎样坚持下来的?他说,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一级为一级担责:店员没有打扫好,由店长去打扫;店长没有打扫好,由我这个经理去打扫。这不是单纯某一个人的事儿,而是整个集体的事,由上对下负责,又都是以身作则,没有什么坚持不下来的。

      为了强化卫生工作,他们还组织员工进行打扫卫生操作比赛,制定了打扫卫生操作规程……

      视打扫卫生为第二生命的吉远人,从此扫出一片新天地,一扫而成名全安阳市!之后,许多单位组织人员来吉远参观,打扫卫生成为大家参观学习的第一项。

      曾经有一家单位,在一天早七点,组织十几号人在位于红旗路的吉远门店路对面,学习观摩,有人说,有人记,有人指指点点,直到吉远门店卫生打扫结束,他们才离开——王同保说,这是这个单位领导事后讲给他的真实故事。

      吉远人长期不懈的坚持,就成为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说的,“把普通的做到极致也就不普通了!”

      说到当时的想法时,王同保说,也没什么,就是当大家都不做的时候,你去做了,就凸显你的超前了。

      打扫卫生延续到现在,也成为吉远公司经营管理的宝典之一。

      

03.无心插柳?柳不仅成荫,还成了林,成了森林!

      翻阅吉远公司《走过三十年》大型画册时,我看到原安阳市第二木器厂一位副厂长的发言,他说“有幸参加了文体商店的筹建,按照当时的决定,厂拨资金6000元,扶持三个月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可以讲,成立待业商店,多是权宜之计,没想到能发展30年,而且成为安阳市的一个知名品牌……”

      “多是权宜之计”!厂领导提出办商店,可能是出于政治任务,亦或是无可奈何、无心插柳,但是王同保后来却把它当成要改变自己人生的一项事业来干,不但成荫,成了“林”,还成了“森林”!

      成立之初的这个小小商店,虽小,但也是集体性质的,是带有政治任务色彩的,这同样也要成为王同保的任务,要安置就业青年,要带领团队生存下去,要养活这“一家子人”,日后还要为企业交利润……他任重道远。

      商店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刚开始,王同保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金的压力。6000元启动金,成为商店的全部家当,他们只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省的就省,能修的就修,能不花的就不花。

      王同保既是领导又是营业员、采购员,白天是营业员,晚上当看护员,货物验收员,整个人忙的可谓“四脚不着地”,多年后他在《我的自传》中这样描述:“感受最多的是疲惫和紧张,体会最多的却是兴奋!能按自己的意志做事,能把自己的追求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王同保的简朴是出了名的,甚至说“抠门”。从创业至今,他一直倡导“勤俭节约”理念,该省俭的必须省俭。从创业初期到现在,修理柜台、油漆门窗、制作牌匾、整修仓库以及运送货物全部自己动手,新租赁地方的基建工作大部分内部人做,只有很专业的才请专人。留有办公桌椅等家具的,能使用的一律留下使用。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公司庆典,他们不图虚名,物品,能用就行;酒席,够吃就中,绝不攀比,更不奢华。

      王同保无论当集体企业的经理,还是企业改制后当经理,从始至终,他都认为是在干一项事业,一心一意,时时刻刻,他都牢记自己是商店的人。

      1998年5月,“吉远以接受乐器厂十九名退休职工为代价,正式结束了与乐器厂(1984年划归市乐器厂)早已名存实亡的隶属关系。……企业改制顺利完成。由20余名股东组成,注册资金50万元的吉远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它标志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标志着吉远的经营体制正式与市场接轨。”(摘自《经理文集》)

      改制带着阵痛,更要付出代价,这是王同保那时代的企业家面临的阵痛,也是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尽管有时候,社会对他并不公平,他心中也有痛楚,但是,他看的是大方向,是未来。

      他说,一个人认准了一条道、心无旁骛的干事儿了,再苦再累也都是情愿的。

      回忆过去,他说,他既感激老支书当年对他的信任、感激伴他一路走来的吉远同仁、感激第二木器厂给他的平台,更感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王同保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味着他的过去,也展现着他的未来。

      37年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王同保和他一起创业的伙伴们才能够体味?!

      

04.王同保,一个干板硬正的人,一个干板硬正的生意人

      安阳人在文具用品采买方面,会很理直气壮地说:“市场风气不正,但在吉远购物,单位放心,自己干净。”

      吉远文具,成为安阳商业领域货真价实的代名词!

      这也是许许多多安阳行政事业单位采买文具的人,不约而同地来吉远的“源头活水”。

      看吉远公司的老照片,王同保从年轻到现在,大都是留着板平头,身板也是板正的很,整个人板板正正的,给人以耿直、率真、真诚,显现出做人板正、做事雷厉风行的作风。

      现在差不多已然一头白发,但依然是板平头,依然身板硬挺,依然能切实感受到他当年的风采。

      1985年,王同保在安阳市华侨商场看到陈嘉庚先生的《论经商》,让他找到了生意“经”并创作出《商店精神》,其中“经商须言信,轻信者商必不旺;见利忘义乃生意者之大忌;唯利是图,乃鼠目寸光者也……”(原为仿古文,标点为作者所加)成为王同保带领的吉远公司,历时三十七年经营的精神支柱、经商信念,也成为他诚信经营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

      最开始,吉远的名气来自打扫卫生。随着时间的流传,王同保总结出来的“三不”成为吉远人的新标杆,即不开虚假发票、不搞回扣、不搞有奖销售,这也成为吉远公司数十年经营的三大法宝。

      顾客评价说,“三不”是吉远文具多年来的一贯风格。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利益熏心的人则称“三不”做法呆板,说王同保保守、固执,没有“创新”意识。在那个年代,挂靠在知名品牌名下,租节柜台,“连锁”“联营”等,都会为吉远带来不菲的利益,但是,王同保将此拒之门外……他说再大的利益也不可惜,反倒是一身轻松。

      王同保说,吉远的发展是有内在的东西的,是自律自洁的自我加压,也做了许多人不愿做的事。他说,一个组织的纯洁性,领导是关键,首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带领团队一往无前。

      他说,吉远人绝对不见钱眼开,该挣的挣,不该挣的绝对不挣。企业一旦唯利是图,蝇营狗苟,品牌就没有含金量了。

      《经理文集》中说,几十年的经营中,吉远做到了往来业务无纠纷、经济运营无三角债、购销商品无赊欠、用户消费无投诉、商品周转无沉淀、劳动工资无争议、社会保险无拖欠、发票管理无松懈、规范经营无回扣(现在对公有折让)、营业增长无滑坡,环境卫生如一日。

      有一事例可佐证:行政单位到财政局国库中心报账,吉远的发票信得过,免检!

      在吉远,永远是“正”字当头。齐鲁先生在《略论吉远的正规经营》一文中的标题,都是以“正”字来体现吉远的,称赞吉远树的是“正气”,走的是“正道”,讲的是“正理”,修的是“正果”,感慨“吉远靠正规经营走过三十年长盛不衰之路,靠正规经营开辟了市场的一片蓝天净土,占领了商业道德制高点。”

      王同保说,走在正道上,才会心胸坦荡,感觉踏实,“经商须言信,口碑胜金杯”。

      这就是为什么在安阳大地,各行各业,各类群体,只要讲到正规经营,首先想到的是吉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

      十年磨一剑。吉远商店凭着洁净的卫生和呆板的“三不”经营法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快速上升,于1987年、1989年两度扩大经营,先后成立了办公文具部、帐表营业部,到1993年,整体经营能力跨步迈上新台级,王同保在十年店庆中说“由原来的五六个人,一年销售十多万元的微小门店,发展到了拥有30万元自由资金、40多名职工,年营业额200万元,拥有成千上万用户的专业商店。各项经济指标在同等规模的同行业中均属上乘,营业额、利润、企业积累三项指标(以1985年为基数),年均递增幅度大都超过了30%。”

      之后,公司经历了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三十五周年……一路走来,吉远几乎年年一个新台阶,年年一个新景象!

      1999年,时任安阳市委书记朱天宝让秘书刘石林到吉远公司了解情况,安排《安阳日报》记者深入吉远公司采访,在《安阳日报》头版发表《商海制胜的奥秘》文章,在安阳市商业界引起轰动。之后,安阳市委宣传部组织各媒体进行集体采访,安阳电视台还专门制作几期《吉远现象》节目,组织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进行大讨论。《安阳日报》也陆续刊登一些读者文章,像《商店印象》《可爱的吉远人》等脍炙人口……

      安阳市政协原副主席徐乃斌是书法大家,也是吉远公司多年的老顾客,他为吉远人的真情所动,欣然题词“吉远昌盛,利民为先”,给予了吉远事业高度评价。

      原安阳市劳动就业处、安阳市总工会等单位先后给予吉远先进称号,还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先后组织人员来吉远公司参观学习,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吉远现象”一时间成为安阳人热议的话题。

      2012年,在《环球文仪杂志》组织的中国文具品牌测评中,吉远公司被评为“中国文具十大连锁店”。

      

05.平生只做一件事儿

      王同保说,他平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吉远的事儿做好,把吉远这个品牌呵护好。

      作为一家知名品牌企业,很多人只知道吉远,却不知道吉远老板是谁,可见他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一项需要诸多同仁全力以赴的事业。

      王同保说,文具这个行业门槛低,吉远能够三十几年如一日,说明了企业是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最合理的,费用支出是有保障的,从服务、产品质量、价格对比,能够成为“东方不败”,吉远的功底是真实的。

      吉远在经营上不求暴利,他也曾劝告上门讨“秘诀”的人说,想发财就别干这一行!

      王同保说,吉远的经营没有秘密可言,几十年间,离开不少人,离开的人从事这个经营的也不少,看着像是被切去市场这个蛋糕一块,但是,对吉远来说无损大局。

      曾经有一些知名的大型商超来吉远暗中调查价格,像原来的安阳亚细亚商厦,他们抄去的是价格,学去的是皮毛,内在的东西他们永远偷不走,学不会。

      现在的一些大型超市,文具类商品作为业态,他们有,但是不多,只是一种点缀。因此说,做文具他们永远没有吉远有优势,吉远尽管经济规模有限,但经营办公文化用具是专业,他们从不惧竞争,在维护企业信誉上历来都是全力以赴。

      王同保经商几十年,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人给出主意扩大经营,有的人投资搞合伙,有的咨询公司支招让吉远走向全国……不一而足。

      我问王董有没有做过跨行业产业?王董毫不迟疑地说,有过。他说,20年前曾经投资30万元开过一个“吉远餐厅”,咱是外行,不到仨月出现入不敷出。他权衡再三,下决心关停转让,避免了更大损失。他深切地体会到隔行如隔山,不熟悉的行业绝对不能轻易进入。

      通过这个事例,王同保彻底的回归自己的专业领域,扎扎实实做文具及相关行业。

      王同保说,痛定思痛,咱这个企业从来不提做大做强,甚至不提走出安阳走向全国,因为咱知道咱们的业态、咱们的条件,只有实实在在地扎根安阳,为民服务,这才是咱的根本。

      在安阳,业态不变的,三十多年仍然坚持的,无论国有还是私营,除了吉远,其他的没有了,这也叫大浪淘沙啊。打造企业品牌,在一定的区域内,在历史的长河里,需要锤炼,需要口碑,需要一定的影响力,需要众口同声,而不是自卖自夸,这是我多年来的根本追求。

      啥叫事业?不是说凡是挣大钱的就叫事业,我认为事业首先要做长久,让老百姓受益,大家念你好,所以说不能把挣钱多少作为事业的标准!王同保如是说。

      他说,现在吉远的资金链、现金流不用担心,保有资金较为充足,因此不需要贷款,银行上门办贷款,咱们用不着。

      吉远成立30周年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主要经营办公文具、办公机具、办公家具和办公日用品等,共计三十多个大类近万品种,员工一百多人,营业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仓库及办公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在安阳和林州市区设有9个自营门店的有限责任公司,服务覆盖安阳五县(市)区及鹤壁、濮阳、邯郸、长治等周边地区。

      什么是事业?孔子《易经·系传》里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叫事业。

      王同保37年所走的路,所做的事,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事业!

      

06.吉远不是简单的一个经营性企业

      1996年4月,原安阳市劳动就业处领导安排处机关的全体干部,分期分批,每人来吉远公司劳动一周,和吉远人一起打扫卫生,一起搬货上架,从中体验吉远人的敬业精神,学习吉远人的艰苦朴素、创业精神……这项活动持续两个多月时间。不少就业处的干部感慨吉远人的精神和情怀。活动结束的时候,两家单位举办了联欢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之后,安阳的行政机关干部,中小学校师生,将吉远视为一个艰苦创业、正规经营、风清气净的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合影,留念。

      参观者人中,有来自全国各地同行业的人士,大都是慕名而来,更多的是来自安阳的行政事业单位,据吉远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有上百家单位来吉远参观学习……

      吉远,在安阳不是最大的企业,但是,吉远在安阳却有足够的分量,是一个响当当的有影响力的企业,从员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体现上,从多少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从多年不断接待诸多机关事业单位来公司参观学习,就能看出吉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每次到吉远采访,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能切实感受到吉远人的昂扬向上,朝气蓬勃,以店为家的责任心、自豪感。

      在新冠肺炎疫情扫尾阶段,吉远的各门店开门营业,员工也基本全部上岗。两个多月的时间,员工们居家防疫,其收入怎样安排?王董说,工资没问题,平均为大家开70%以上的工资。

      王董说,吉远37年时间里,没有一次拖欠过员工工资。可能是看到我一脸狐疑,他认真的说,吉远公司几十年如一日,滚雪球似的发展,经营方面没有大起大落,年年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因此员工的工资始终有保障,并且工资水平逐年递增,一直处于同行业较高水平。每年中秋、春节都要向员工发放福利。近几年,每月安排为员工举办生日宴会,让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员工以及家属患病住院,公司都有专人携带营养品前往慰问,对家庭困难的员工,公司会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共度难关。

      王董认为,员工的精神追求要充分满足。每周一次的门店学习例会,晨会学习,岗位培训,技能比赛,组织集体到经济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每年一次的外出旅游,坚持三十余年,一年一小游,两年一大游,还允许员工带上老人、配偶和孩子,其乐融融。员工们在游历中,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还增强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员工的干劲,凝聚了员工的人心。员工们说,吉远是一所大学校,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

      在吉远公司的荣誉栏里,看到不少被表彰的员工。这是吉远公司每年都要评选的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公司既给予物质奖励又给予精神鼓励。表现优异的员工还会推荐到市总工会等上级单位表彰和奖励。多年来,有数名员工荣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一路与吉远同行的老员工陆续到退休年龄,吉远公司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专门开欢送会,专门颁发致敬词、匾额,给予高度评价和颂扬,这既是对老吉远人的奖励,又是对新吉远人的鞭策。

      吉远公司在关怀体贴员工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积极为社会担当和奉献。三十多年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王同保都在第一时间,率领大家义无返顾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扶危济困。1998年的长江洪灾,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6年安阳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他们都是积极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在吉远陈列室参观,看到一个年代久远的笔记本上,蓝色钢笔字写着“做文化工作的益友,当教育事业的后勤”《文体专业商店》开业启示,落款是一九八三年八月——是王董的手写,也是创业之初他为企业的定位。

      王同保一直践行着自己这一诺言。在安阳文化行业和学校广大师生中,吉远文具有着良好的口碑。他尊师重教,教师节前往学校慰问,送去慰问品慰问信,带去对教师的敬意和关怀。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在全市举办中小学生古诗词朗诵大赛、中小学生戏曲大赛以及部分学校组织的教学大赛,王同保和吉远公司都是积极的推动者、参与者,为中华传统文化,为安阳文化教育事业,贡献着吉远人的一份热情和希冀。

      正如吉远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齐鲁先生在《创立吉远,缔造品牌——记吉远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同保》一文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王同保同志倾注毕生心血创立的吉远不是最大的企业,但在安阳却有足够的分量。他和吉远的成功之道足以让商界同道咀嚼和品味,他与吉远的精神和品质也将继续感染和影响这一方土地的人们。”

      通过采访,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日本经营之圣、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他为京瓷公司制定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我感到,王董和吉远经营理念以及不懈的追求,与京瓷公司是何等相似。

      

07.业余碎片化的时间,成为王同保一生求知的串串珍珠

      在吉远陈列室里,陈列着诸多像《马恩列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书籍,也有不少杂志,刊物,都泛黄了……这里尘封着王同保学习历程的历史。

      采访王董时,看到他写得一手好字,写的一篇篇好文章,还有几乎全部出自他之手的企业管理制度、业务知识等,这与他仅仅上了半年初中的学历很难对得上号。

      我饶有兴趣地请教他是怎样做到的?

      王董说,他的人生中,学习让他增长了才干,读书使他丰富了阅历!

      他说,参加工作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恩列斯毛选集,许多文学刊物,让他受益匪浅,如《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收获》《当代》《啄木鸟》以及《外国经济管理》《新华文摘》等书籍,都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

      他说,自己几十年主要靠自学,工余学,出差在外学,通过看书,看报纸,看文件等积累学识。

      我很好奇他那么高的写作水平是怎样练出来的?他说,咱没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正规的学习过写作知识,主要是通过看和写来锻炼,比如说公司每年的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庆典讲话,大都是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学习,从领导讲话中学习。有时候,一些重要的文章,需要提前动手写,像每年的工作报告,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着手准备。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就放下它,再学习再思考再动手……

      他较为正式系统学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参加山西函授大学学习,2002年参加安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EMBA班学习,2个月集中听一次课,但是,如果有时候学习与工作冲突了,他会将学习放下,为工作让道。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番话,实际上是王同保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学,求知,他说,学习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我看着面前的《经理文集》《经营手册》两本厚厚的书,目测应该有五六十万字之巨,大都是他一字一字的积累。尤其是每年的店庆讲话、工作报告,到如今,他亲自“操刀”几乎未间断。(他也是很时髦的人,近几年,他不再在纸上写了,而是改在电脑上敲了。)

      齐鲁先生在《经理文集》前言中归纳概述了王同保文章的主要特点:思想性强、有针对性、鼓舞人心。评价王同保“出身寒门,来自基层,虽无正规学历,但有追求,喜专研,好思索,善动笔。各类文章、讲话,篇无短长,全然出于己手。诚可谓从商几十年,写作大半生,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短小精悍,带有古文言文色彩的《商店精神》《管理人员之要求》等,既典雅,又朗朗上口;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尤其是近万言的《三十年的耕耘和追求》,是他总结企业发展三十年的一篇力作,是对吉远三十年发展历程的高度浓缩!她展现的吉远所坚持的经营理念,经营方略,内在品质追求,企业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展,语言简洁缜密,逻辑关系严谨,将回顾与总结、展望与期许展现的淋漓尽致,言语无不神采飞扬,看后给人启迪,令人动容,不禁拍案叫好!这样的华彩文章,不是一般的有文字水平的人就能写出来的,他倾注了作者几十年的情感、经历和心血!

      还有多达360页的《经营手册》,满载着吉远公司三十余年的制度文化,一点一滴,但又不是简单的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是透视出王同保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抉择。

      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也没有一张正规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文凭,但是,他的学识、管理才能,又岂止一纸文凭所能涵盖了的?!

      今年64岁的王董,每天还是早早的就来到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他说,来到办公室心里踏实。

      在谈到吉远的未来时,王董几近深思熟虑,他说,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选拔培养接班人,二是企业转型升级。这两个都是大话题,也都是吉远未来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王董说,接班人问题,已经提交董事会,前两年已经开始着手物色人选,做了一些尝试,但还不成熟。说到这里,王董意味深长的说,企业选拔接班人,关乎到基业长青,百年老店,需要深思和熟虑。

      是啊,企业接班人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因素的继承者、执行者,要求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忠于企业,继承发展,立足当前,开拓创新……

      选用接班人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职责。选用合适的接班人,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而且更是对社会负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与王董约定作为未来话题,未来再来。

      青青草堂创作于2020.03.25--29洹上

      2020.04.07修改完善

      联系电话:13937219091(同微信号)

 
走进吉远   |   企业文化   |   公司动态   |   人力资源   |   直营门店   |   书记观察
地址:安阳市彰德路北端路西   TEL:0372-5979123   FAX:0372-5911071
版权所有:安阳市吉远贸易有限公司

豫ICP备11009444号